盡管現在香港各界對“復建居屋”依然爭議很大,但時間還是在證明,在貧富差距問題明顯的香港社會,居屋確實解決了一部分香港人的住房難問題,也注冊香港公司好處為中低收入群體向上提升提供了一個新的支點。
綜合報道,北京出行擁堵,是內地眾多大中城市出行難的一個縮影。而北京、上海、廣州等內地大城市已經歷或正面對的難題不止于此。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在應對大城市發(fā)展難題方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啟示一:香港的交通“治堵”有何經驗?
上班族“最怕上下班”。“沒有最堵,只有更堵。”且不說北京等一線城市早已飽受“堵車”之苦,就連一些二線城市也開始面臨“出行難”。
日前,由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等單位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接香港公司查詢受調查的1044人中,有超過40%的受訪者認為上下班堵車狀況“嚴重”,在一線城市中認為堵車“嚴重”的超過50%,其中16%認為堵車狀況“非常嚴重”。
在談及解決城市出行擁堵時,深圳政協(xié)委員陳顯康曾提出深圳要努力學習香港,重視道路長遠規(guī)劃。他說,香港注重道路長遠規(guī)劃,確定合理交通結構,將城市土地使用、道路系統(tǒng)和城市交通綜合考慮,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通環(huán)境。
常住香港和到過香港的人,大多對香港的交通贊譽有加。談到香港的交通出行,更是令無數訪港的內地人士稱贊。2006年11月中旬,時任北京市市長王歧山在參加京港洽談會時,專程提前到香港考察交通問題。香港地域狹小,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和車輛承載量均居世界城市前列,王岐山當時表示:“北京最需要向香港學習城市管理經驗!
香港是世界上道路交通最繁忙的地區(qū)之一,常住人口近700萬,土地面積只有1104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香港道路總長2040公里,領有牌照的車輛57萬多輛,平均每公里道路約合282輛,其密度是北京的1.8倍,香港只有北京十分之一大小,卻有轎車34萬輛、機動車50萬輛,每一公里就有260輛車,每2個人就擁有1輛車。因此,僅從相關的比較數據上看,香港不堵車是不太可能的。
然而香港做到了。首先,香港特區(qū)政府優(yōu)先發(fā)展占地少、載客量大且快捷、準時的城市鐵路(比如,地鐵和輕軌等),以此為重點發(fā)展公共交通。在城市道路設計及交通管理方面,盡可能保證公交優(yōu)先。目前香港有7000輛非專營巴士,此外還有4000多輛公共小巴,在夜間軌道交通和公交車輛結束營業(yè)后穿梭行駛。據了解,現在香港700萬市民中,九成以上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平均每天的乘客量超過1200萬人次。
其次,香港公交擁有較好的盈利水平,除了龐大穩(wěn)定的客流量和市場化運營模式做保障外,另一招是完全掌握市民出行的現狀和趨勢。到目前為止售出了1000多萬張“八達通”卡,有收集乘車信息的功能,匯總這些信息,能精確統(tǒng)計出每條線路不同時段的客流量。它對于及時調整行車路線和時間表,提高運行效率十分有用。
更令人驚嘆的是,香港的公交車都是按時按分準時到站,絕不可以誤點,因為公交公司每年在向港府提交的計劃中都要上報線路發(fā)展、準點率情況,一旦違反規(guī)定到達時間,是要被處罰的。
在道路擴容能力有限,私家車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如何維持良好的交通秩序?香港現行控制轎車總數,基本處于絕不再增加一輛的狀態(tài)。據了解,現在一個香港車牌至少可以拍到100萬元港幣。港府也采取了相當的辦法加以規(guī)劃,比如隨處可見的導向護欄、斑馬線外圍設計的過渡線以盡早提醒司機注意、每條路口的路面指引標識等等。
香港特區(qū)政府解決出行擁堵的交通模式,政策實施能力以及港人在公共空間的素質,都帶給內地城市啟發(fā)。
啟示二:香港公屋制度解決了什么問題?
曾有一項調查顯示,亞洲八大國際城市的房價年漲幅排名中,香港、深圳、北京包攬前三名。
近幾年來,香港樓價飆升迅猛。彈丸之地的香港,可謂寸土寸金。香港社會各界穩(wěn)定樓市以利民生的呼聲日高,并提出多種應對方法。香港特區(qū)政府堅持把擴大土地供應視為治本良策。
10月12日,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其任內最后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以創(chuàng)新思維開拓土地資源,以增加政府的土地儲備。香港業(yè)界人士指出,政府增加土地儲備是正確,可以為市場提供穩(wěn)定供應,從而保持樓價健康發(fā)展。
香港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潘永祥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政府大力開拓土地儲備,對穩(wěn)定樓市有很大作用,過往政府土地政策缺乏透明度和持續(xù)性,往往在樓市高峰期,才“臨喝掘井”,政府大力開拓有用土地,可以“積谷防饑”。潘永祥形容:“這好比要先儲存多點面粉,在饑餓時才可以做出更多面包充饑。”
“在香港,不管什么角落都會有屋住,我們不只提供一間屋,更是提供一個家!痹谡劶跋愀酃輹r,香港房屋署助理署長何麗嫦如此解讀香港公屋制度的意義。
香港在為樓市降溫的同時,也推出居屋政策,即為“居者有其屋計劃”,它是香港特區(qū)政府的公共房屋計劃之一,由港府興建公營房屋并廉價售予低收入市民。該計劃于上世紀70年代開始推行,為收入不足以購買私人樓宇的市民,提供出租公屋以外的自置居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