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公布2009年10月初到2010年3月底業(yè)績的公司,很可能會成為市場的爆炒對象。
和內地股市每季度公布一次業(yè)績不同,香港大部分上市公司是每半年公布一次業(yè)績,而且不少公司財報年度是跨年,比如從2009年4月初到2010年3月底。
另一方面,香港每家券商配備的分析師數量較少,不像內地的券商那樣每個行業(yè)都配備一人甚至更多,因而很多優(yōu)質的公司并沒有被分析師發(fā)現,尤其是市值較小、流動性較差的公司。這使得對這些公司來說,市場更為“無效”,股價距離公司真實價值較遠。
柏坊資產投資總監(jiān)謝柳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個股投資分析方面,香港市場的資訊還比不上內地,分析師只注重于流動性較強的大企業(yè)。
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這半年期間,是金融海嘯影響最深重的半年,在這段時間很多公司都出現了虧損或者嚴重的盈利倒退。然而最近同比的半年(2009年10月到2010年3月),則是經濟復蘇跡象明顯的半年,估計很多公司即將公布的業(yè)績,會出現較大的同比改善。
對此謝柳毅指出,要押中這種業(yè)績大幅改善的企業(yè),需要投資者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對相關企業(yè)的情況十分熟悉。他指出,投資者一旦找到即將公布業(yè)績能夠出乎市場意料優(yōu)異的公司,則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大的盈利。
過去香港股市有眾多“炒業(yè)績”成功的案例。友佳國際(02398.HK)是一家生產汽車配件等機械產品的公司,在2008年下半年錄得0.14億港元虧損;2009年9月23日,公司公布2009年上半年盈利0.33億港元后,股價當日暴漲33%;事實上,從2009年7月初至今,該公司股價暴漲304%,其間也經歷了公布2009年全年業(yè)績的大幅增長。
類似的例子還有報業(yè)股星島新聞集團(01105.HK)等。這兩只扭虧為盈的股票,都在一段時期內遠遠戰(zhàn)勝了恒生指數。
對這種“炒業(yè)績”的方法,為了保險起見,也可以考慮從市凈率等指標出發(fā),研究一下股票是否被嚴重低估,上述兩只股票都曾出現過股價低于每股凈資產的情況,2009年初星島新聞集團的市凈率甚至一度低于0.2倍。
需要提醒的是,這種“炒業(yè)績”很可能是這一波經濟復蘇的最后一次了,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經濟復蘇的事實已經基本確立,再難找到這類可以“炒業(yè)績”大幅改善的公司,再下一次的“炒業(yè)績”,很可能已經在下一次大規(guī)模經濟危機之后的經濟復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