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增長承壓,導致越來越多的“裸泳者”浮出水面。
近日多只債券集中違約,[法國公司注冊]以往債券市場固有的剛性兌付預期,接連被打破,但信用風險的增大未必都是壞事,債券市場“理性”的回歸,或許可以能讓人開始憧憬債市更健康的未來。
4月21日,保定天威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天威集團)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據(jù)(11天威MTN2,債券代碼:1182127)本應兌付利息,但該公司最終違約,其債券成為首只國有企業(yè)債券違約。
天威集團公告稱,由于公司2014年度發(fā)生巨額虧損,資產負債率急劇上升,融資能力喪失,資金枯竭,雖經(jīng)多方努力,仍未籌措到付息資金,因此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據(jù)2015年應付利息未能按期兌付。
不過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天威集團的債券違約,對市場影響不大。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分析師余璐指出,去年以來天威集團就因行業(yè)不景氣、利潤大幅下滑、多項貸款逾期等原因而被評級公司連續(xù)下調級別,截止目前,其最新主體和債項級別均已經(jīng)降至B,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其信用質量的持續(xù)惡化,加上此前已有“11超日債”、“ST湘鄂情”違約事項,預計對市場的沖擊力度將有限。
在前一天晚上,備受關注的佳兆業(yè)也披露了自己的利息違約,成為首只在美國債券市場違約的中國房地產公司。
在經(jīng)濟增長承壓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yè)的盈利能力,開始出現(xiàn)問題,這加重了市場對企業(yè)債務違約的擔憂,而中國的銀行業(yè)會受到什么樣的波及,尚難以估算。
雖然包括銀行、機構分析師在內的專業(yè)人士,都不認為零星的違約事件會造成系統(tǒng)性的風險,但信用危機的不斷爆發(fā),在聯(lián)想到規(guī)模更龐大的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時,市場的憂慮情緒總會不斷加重。
市場的擔憂情緒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銀行股在近期氣勢如虹的市場趨勢中,依然不被投資者看好的原因。
中金公司測算,2014年底地方政府債務規(guī)模15萬億元,2015年將有約2.9萬億元。財政部推進的1萬億債務置換,只是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第一步。除了擴大債務置換量之外,短期內可采取的政策包括對銀行貸款展期、盤活存量財政資金、處置地方國有資產、中央財政救助等措施。長期看,需要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權和事權關系,吸引私人資本參與公共服務項目投資。
決策層顯然意識到了債務風險的嚴重性,變相延長債務的存續(xù)時間,以期用時間換取解決危機的空間,
而大規(guī)模的債券置換,[注冊意大利公司]可能造成流動性緊張并推升市場利率水平。值得慶幸的是,央行有足夠的政策空間放松貨幣政策,釋放流動性,包括降準、向金融機構提供再貸款或者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地方債券。
但流動性的釋放是否會造就新的隱患,可能是未來需要警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