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年初在其首份國情咨文中發(fā)出“豪言壯志”:未來5年內使出口翻一番,這項舉措將為美國創(chuàng)造200萬個就業(yè)機會。盡管美國政府已經將出口視為美國增長和就業(yè)的核心驅動力,但盡快消除限制美對華高科技出口的種種不合時宜的管制,克服國內政治阻力,仍是奧巴馬急需解決的問題。
“美國必須像我們的競爭者一樣,積極尋找新市場!眾W巴馬口中的“美國競爭者”多數(shù)人認為所指中國,在金融危機最為嚴重時,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條款公然地出現(xiàn)在其經濟刺激計劃當中,金融危機兩年間,美國對于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案件數(shù)量與日俱增。
“金融危機后,美國政府迫于國內各種就業(yè)壓力、選民壓力等更加大了保護本國產品的力度以讓老百姓滿意,所以必然要找各種理由阻攔國外產品進入本國!睂ν饨涃Q大學姚新超教授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經濟復蘇階段,美國開始重新審視單純的貿易保護主義只是臨時措施,要讓美國加快實現(xiàn)美國經濟結構的轉型,美國政府已經將出口視為美國增長和就業(yè)的核心驅動力。
有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出口多以高新科技和高技術產品為主。奧巴馬將高新技術定位在清潔能源技術,他認為這將是拉動美國經濟復蘇的力量之一。
因此,美國清潔能源技術瞄準了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曾多次來到中國重點推介其清潔能源技術。
然而,美國對于中國技術出口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雙方貿易的分歧很大一部分在于,中國希望美國出口給中國先進技術,而恰恰美國對于技術出口管制非常嚴格。這幾乎讓美國企業(yè)失去了巨大的中國市場。
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就用“已經失靈”來形容這一“損人不利己”的政策。駱家輝指出,美國需要改革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限制體系,不應控制那些已經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
有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2001年,美國產品還占中國高科技產品進口總額的18.3%,但到2008年已降至7%。對此,中國商務部發(fā)言人姚堅曾表示:“這說明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大大制約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
據專家估計,未來15年內中國高科技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達到20%-40%。但由于美國采取的管制措施,這一巨大的市場顯然讓美國企業(yè)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劉建華教授認為,美國如要走技術出口的路線以創(chuàng)造就業(yè)并拉動經濟增長,就必須從自己做起,先解決“政策”的問題。
諸多專家認為,中國作為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在此次美國出口計劃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據其他媒體援引的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從2001年到2009年底,美國對華的貨物出口總額從9年前的162億美元上升到去年的近700億美元,9年內增加了3.3倍,比增幅第二的巴西高出近260%。同期美國對世界其他市場的出口只增加了29%。美國傳統(tǒng)的主要出口市場如加拿大、墨西哥則分別只增加了14%和16%。中國成為增幅最快的出口市場。
另外,市場的穩(wěn)定性也讓美國對華刮目相看。美國對華出口2009年基本同危機前的2008年持平,而2009年美國對其他10個主要出口市場的跌幅達到19%,加拿大、日本、德國等市場的跌幅都在21%以上。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陳東曉認為,就美國出口而言,中國市場前景廣闊且后勁十足。對奧巴馬政府而言,如何積極施為,強力抵制美國國內尤其是國會中涌動著的各種不利于對華貿易的保護主義逆流,盡快消除限制美對華高科技出口的種種不合時宜的管制,克服國內政治阻力,推動多哈回合談判的早日完成,將深刻地影響美今后對華出口的前景。